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,你我都知道的GPS,全球衛星定位系統,原是美國軍方開發出來的航太科技級導航系統,從軍事用途解放到一般用途,對於航海空、救援、計畫研究或是從事危及生命的活動有無上的功用。甚至休閒旅遊、城市導航都有很多幫助,現在是休旅車的選配之一,在車把上裝個GPS接收機也是登山車活動的熱門配件。GPS的好處就不再加油添醋,我倒是有些迷思要分享。
回想第一次使用GPS是去都飛魯溫泉,我事先找到標有座標的地圖輸入,並校對慣性誤差,離都飛魯溫泉一公里內時,GPS指著的方向是來的方向,經過反覆的對照地圖,研判應該還沒過頭,果然溫泉在前方800公尺的支流溪畔。這當然有可能是操作問題或是接收到的衛星太少而影響其精確度,我當場把它關機,當作沒這回事。
關於精確度的問題,由於美國軍方仍然掌握精確運算的機制,就算有註冊的使用者可以使用PPS系統(Precise Positioning System 精確定位系統),得以有27.7公尺的水平誤差與22公尺的垂直誤差,以全球的尺度來講已經非常精確,但是一條Singletrack路寬不過0.5公尺,如果是密一點的路徑像是五指山或LP無間道,即使照著GPS軌跡走,我保證一定迷路。
還有一次趕路回起點開車,跟隨隊友用GPS接收機內建的自動選路功能,本想這樣會最快,但是這條「電腦撿」的路是條梯形路徑,雖然遠看好像是直線,但我們就在豬舍、農園、產業道路間穿梭,東轉西轉,還要停下來判斷「電腦」的意思是不是如此...。放著一條羅馬大道不騎,我們倒像是實驗室裡穿越迷宮的白老鼠,發明GPS的老大想必在偷笑。
最近有次去友隊發現的新路線,我們反向而行,如果有帶GPS機,我們大概可以少走兩次錯路,讓完騎率提高一些(幾個隊友在攻頂前已耗掉大部分精力)。那麼這個不完美的旅程可有影響大家盡興的程度?我想是沒有,路上的風景、流的汗、意外與驚喜...,一樣也不缺。我認真的去回想每一次的登山車行程,特別是沒去過的探路行,有沒有GPS會不會完全改變那一次騎乘?我的答案是不會。
無意去質疑科技的進展的必要性,只是...,舉個例子,我有一個聽西洋音樂的朋友,對音樂的涉獵程度朋友都以「耶穌」來稱呼他,而他只蒐集黑膠唱片,CD是工作需要才使用,而MP3則根本都不碰。但他可不是跟不上時代的怪咖,純粹是音質。自然類比訊號經過「取樣Sampling」之後以「點」來建構「線」,細到察覺不出來就是擬真了,這也是數位化的第101招,但專業人士可以聽出一般人聽不出的差別,因為CD是老舊的產物,現代的技術絕對可以把取樣再更細緻化,但龐大的唱片工業規範一訂就很難去更動。CD的音質不能滿足敏銳的耳朵,更何況是為了省料以利網路傳輸而把高音頻整個砍掉的MP3格式。所以科技的進展並不能保證品質的提升,大多時候只是更加便利、更加平價而已。那就好像以前有錢人吃肉,沒錢的人喝湯,現在則是把肉加料打成漢堡餅,賣給你的時候一定是打著「大家都有肉吃」的廣告術語。
所以現在的騎乘中,我常採用的是另一套系統,CWM(Come What May,呼去啦),隨遇而安!走錯路有走錯路的福份,桃花源就是這樣發現的。況且,如果您一直注視在GPS接收機的小螢幕上,您就看不到長尾山娘啦、野牡丹啦...,台灣黑熊在您面前可能還沒發現呢!如果您志在累積資訊以造福後進,那麼裝個GPS把航跡記錄下來是必要的;如果想享受一趟淋漓盡致的騎乘,那麼GPS不會是必要裝備,保持輕盈和對路況的敏銳與專注才是騎乘的要件。
5 則留言:
那就區分如下:
如果辦正事,就用GPS,可以留紀錄.
自己人玩,就用CWM,比較有人味
科技再怎麼先進發達,目的都是"擬真",若是已經活在真的當下,科技產物即是一顆引發你我歡笑的種子罷了!
先前小小研究過 MP3 (應統稱音源檔案壓縮格式),什麼 FLAC、APE、OGG......,繞了一圈才發現大家追求的就是原音重現,搞了什麼擴大機來放大低音?搞個什麼頂級耳機來 support 高音,我覺得都失去了最初想聽音樂的那個目的了。
我喜歡 CWM,百分之一百贊同「走錯路有走錯路的福份,桃花源就是這樣發現的。」
昨晚作夢的時候,夢境中竟還在探討單車旅行與一般的自助旅行或跟團旅行的異同,記得夢裏的結論是線與點的型態差異,不同型式旅行旅者永遠都是旅客,不會是住民,再怎麼深度旅遊,所感受到的都是外來者主觀的認知,這不會是幅射性的面的認知,絕大部分是一點、一點、一點的感受。而單車旅者多了一種選擇,可以從容地把點延伸為線,至少是各種型態的虛線,當然前題是到目的地的過程與目的地本身,在單車旅者心中是同等重要甚或更重要。
所以呢,GPS或許可以讓我們專注在如何有效率的到達目的地,而CWM呢,當然是非線性的,過程中充滿偶然與多種型態的互動。
不是羊圈的可以偷偷發個言?!自己的經驗是,圖紙的座標系統必須與GPS(機子)選定的系統與格式ㄧ致,如此誤差應在容許範圍之內(大約50公尺以內),若兩者系統或格式不同,則會產生數百公尺,甚至幾千公尺以上的誤差.可能的話,我會從圖紙、網路搜尋或向友人取得目的地的座標,與實地比對,結果是令人滿意的.舉個例子,戶外生活的大台北百科全圖景福門(總統府前,仁愛路、信義路與凱達格蘭大道交口)之二度分帶座標為301400(m) 2770400(m),其在GPS上的座標為 301407 2770405,兩者誤差是可接受的(大約10公尺).
我用GPS,不是因為GPS告訴我路在哪裡,常開玩笑的說,如果不知道路而用GPS導航,鐵定迷路.那為何還在使用呢?我很願意隨遇而安,騎到哪算哪,不管山高路遠,不管有路沒路,反正騎下去就對了!也希望同騎者能有這個共識.但共識還沒形成之前呢?身為一個帶路者,基本上就是把夥伴帶到目標區,然後平安的ㄧ起回家.GPS至少可以告訴我,來的時候是哪條路,只要照著軌跡回頭就可以到家了,而人為的判斷可能會出錯,去時一路順暢,原路回頭卻是叉路連連,偶而也會聽到一些登山專家卻留在山中的訊息(雖然這種機率很低也並不見得不好,但並不是每個人想要的).
再來呢?有些人對山林的態度並非隨遇而安,而是需要ㄧ步ㄧ步熟悉與探索,每個人ㄧ開始也大致是這種心態,出發前的行程讓大家心裡有個譜,騎起來或許會較安心,尤其若常常要騎些“不管有路沒路,反正騎下去就對了”的路,更須讓大家有些(心理上的)準備,不要認為自己能在成員心理不安的情況下,掌控所有的狀況,危機就是這樣產生的(當然信任領隊也是成員必須有的觀念,否則就不參加這次活動).常到山林裡,去過的地方點起來,點線成面,整個區域活動能掌控的能力就增加,要挺進要撤退,也多些訊息可判斷.
第三,一些從未去過的地方,有個GPS航跡,至少可以知道這個方向有路,不見得要照著走,也不影響探索的樂趣,卻多一條回家的路,這個地方若是路途遙遠,常來此活動的機會不大,成員多半會希望到達目標區(當然未到目的地也並不影響騎乘樂趣),GPS資料常常會提供不小的幫助.以上並不是要說明GPS是不是必需的,簡單一個問句,GPS沒商業化前還不是照樣登山騎車?端看你用什麼角度來看待與應用了.
再加一件使用GPS的經典範例:
某人2006年參加友隊舉辦之MTB賽,仗著前星期來過且用GPS記錄路跡,一路上照著GPS路徑開,結果雖已進入比賽路徑中卻不知道起點在哪裡,所以隨著軌跡亂繞,等到達起點時大隊人馬已經鳴槍起跑五分鐘了!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