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0126

當美國不美國...

「什麼交通工具可以一加侖汽油跑一千英哩?而且不會污染、可以拯救世界、一邊享受吹風,那就是你的單車」-- Mark Jenkins

上次神遊了英國之後,那個不簽署「京都議定書-Kyoto Protocol」的國家又如何?美國探險家、「野外-Outside」雜誌專欄作家馬克‧詹金斯-Mark Jenkins的一篇文章可以給我們一些概念。這篇文章標題叫「一種不美國的活動-An Un-american Activity」,恰好說明美國困乏的單車環境,不過事情總是有轉機,你,我,單車騎士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
作者住在美國懷俄明州,但小時候曾經到荷蘭住過一年,回來之後才發現,美國人居然不騎單車,對照荷蘭人到哪裡都騎車,美國人寧可花十分鐘來暖車,然後等紅綠燈又耗掉十分鐘,騎單車早就到了。「為什麼我們的街道這麼寬?」、「為什麼我們的汽車那麼大?」、「為什麼同學都是父母開車在接送?」...,更別提上學途中可以玩玩雪、水坑之類的。

長大一點,馬克和他兄弟還是騎單車上下學、到處去,同學都認為他們是遜咖,甚至認為美國人才不騎單車,他的同學們總是想著如何存錢去買車,好過拉風的生活。馬克出國一趟之後,發現原來美國是多麼奇異,而他們自己同樣也是非常奇異。

「美國人每年開車的里程數加總可以來回月球五百萬次」,「每個美國成年人平均一天開車40英哩,留在車上一小時」,「每個美國家庭平均一年進行2321次汽車行旅」。美國單車騎士聯盟-League of American Bicyclists執行長—喬狄‧紐曼Jody Newmen說:「這些行旅中有百分之四十都是在離家2英哩內,還有,一半的上班族上班地點離家在5英哩內。問題不在於生理,而是心理,美國人相信騎單車是困難的交通方式」(上句的美國人換成台灣人是不是也通?不熟的人知道我們騎車上下班,通常第一句話會問:「不累嗎?」)。

不過,美國不是一直都這樣,一百多年前的美國正好風行騎單車,甚至根據單車騎士的需求,促成了柏油公路的鋪設。單車還對性別啟蒙有絕對性的影響,女性主義先驅蘇珊‧安東尼-Susan B. Anthony在1896年說:「單車給女人自由與自信的感覺」。單車的演進也突飛猛進,但是好景不常,到20世紀中,美國人不騎單車了,變成只是小孩子的玩具。諷刺的是,單車騎士雖然促成美國現代公路的建立,但最後卻被踢開公路之外,公路越直、越寬就越對單車不友善,只要一發生意外就會對單車騎士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。

作者接著描述他年輕直到現在的單車通勤生活,更有效率、更有趣,但除了部份大眾交通工具做得完備的城市之外,美國是個汽車的社會,沒有車是行不通的。作者又列了一連串的數據,如「私人汽車每年大約排放佔美國全部二氧化碳排量的百分之16進入大氣層」、「交通意外事故每年殺死5萬的美國人」、「每年花費一千億美金的稅收在維護、興建道路」、「為了保證中東油源的正常供應又要花費一千億美金投入軍備(美國25%原油仰賴中東)」。

不過他也說,不要搞錯了,汽車與汽車工業不是罪惡的淵藪,他以自己為例,他也有車,用來到遠一點的地方、到山裡面。只是,開車與騎車可以更均衡一點,單車不會取代家庭旅遊、載物等汽車發揮的用途,不過許多市區短路程是可以用單車來完成的,尤其是騎車上下班。單車是最有效率的交通工具,如果把一加侖的汽油換算成卡洛里,那麼單車騎一千英哩大概只需要一加侖的汽油,美國人只要一週兩次騎車上班,就可以完全不需要中東的油源。

荷蘭一個只有紐約州三分之一大的州擁有一萬英哩的單車路徑,而紐約州只有250英哩;荷蘭Groningen州有一半的人騎車通勤,而美國只有1.67%。如果你以為荷蘭是氣候特別適合騎車、或是和荷蘭人特別窮,那就錯了。那是因為荷蘭政府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就開始建單車專用道,1975到1985年間荷蘭花費23億美金在單車道上。那如果硬體上配合,美國人願意開始騎單車嗎?1990年紐約市交通部做了一個調查,如果市政府建構了完善的單車道、停車間、沐浴室等,「0-5英哩的通勤距離中有45%的受訪者願意騎車」,「5-10英哩的通勤距離中有54%願意騎車」,「甚至20英哩也有五分之一的人願意騎車」,即使受訪者中有一半的人說謊,那還是表示,只要給一個單車友善的環境,美國人有更多的人想騎車。

有一個人對美國的通勤環境發揮深遠的影響力,美國明尼蘇達州議員James Oberstar,他因為妻子罹患乳崖而醫生建議騎車,所以夫妻兩個開始騎車,雖然最後妻子還是走了。他說:「我手足無措、不知道要幹嘛,所以去騎車,結果騎單車變成我生活的一部份,這是我找回精神、力量與目標的方式」。由於他在國會強力運作,1991年布希總統簽署了「冰茶法案ISTEA」,六年內投入七十三億四千萬;1998年繼續推動TEA-21,六年內又投入三至四十億,廣泛地投入宣導、興建單車道等,要讓單車永遠成為運輸文化的一環,其挑戰在於如何讓更多的人騎車通勤,讓美國回到未來,回到單車的國度。

許多其他單車相關機構,如已經125歲的美國單車騎士聯盟也推出「單車友善社區」計畫、美國單車工業及經銷商聯合公益組織Bikes Belong,現在美國許多州、市都分配或贏得這些獎助來投入營造單車友善城市,費城、加州的Davis、Palo Alto、科羅拉多州的Boulder、奧勒岡州的波特蘭、Corvalis....,美國是正在改變中。除了硬體建設,像費城Delaware Valley單車聯盟主席Sue McNamara說的:「孩子需要停車架,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教導他們,騎車可以改變世界」。

當新世紀的到來,理想家、學者、政客、雜誌專欄不斷地高調發表遠大計畫與願景,作者則表示,那不會是我,我只告訴大家:你所要做的就是騎你的車。

(本文主要依據An Un-american Activity-Mark Jenkins 而來)

4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確實被知道用單車通勤之後,第一件被問起的事情就是:不累嗎?

我騎單車沒有太偉大的目標,單純的只是愛運動而已,選擇單車是因為它十足的自由,幾乎沒有限制就可以讓我達到運動的目的。

不過,當身邊的人從質疑我花了大把鈔票(多半的人認為花上萬塊買一輛單車是愚蠢的!)在玩單車,再看到我從一個胖子慢慢變回標準身材,我認為他們的想法也會漸漸改變。

用實際行動來影響週遭的人一起加入這個行列,本身也可以言之有物,我認為這是在好不過的作法了。

JustMeKicking 提到...

大概沒有人一開始騎車就是懷抱著理想,必須內化到一些程度,才會外放出來。

這篇文章著重在美國的單車通勤環境,裡面沒提到的,但卻已經點出來的是,汽車文化與現代公路把單車騎士逐出伊甸園,但是,guess what,單車騎士找到另一處樂園,MTB,以洪水猛獸之姿...

是福?是禍?是失?是得?沒人說得準的。所以剛好來佐證:Who reads & cycles, wins.

匿名 提到...

我愛騎車.

但是市區好像毒氣室,深呼吸只會傷了自己.
也就是說,如果要推動單車通勤,
我想還需要一段時間.

我住台中,
只有當公車不冒黑煙時,
我才會嘗試單車通勤.

當然,荷蘭般的騎乘環境是我們共同的夢想.

匿名 提到...

關於在污染的環境中騎車通勤的問題,我們有些小心得:

1.若是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,坐在汽車內並不能免除這些污染。甚至有文章提出,在車陣中(後車直接吸著前車的廢氣),可能吸入更多廢氣。戴著口罩騎車可以免除掉掉一些懸浮粒子,功用如同汽車空氣濾清器。

2.規劃一些通勤替代路線,也許有較多的綠蔭,也許是遠離主要交通動線的「後街路線Back street」,能走小巷子就不走大路。

3.若是非得限在車流中,盡量離開主要動線,偶而走人行道(有些人行道是允許騎單車的)是可容忍的。停紅綠燈時則不要擠在路口,寧可遠離車群在後方遠一點。